一文概述_“东北军”的前世今生_知乎_
东北易帜后,奉系军阀被“改编”为由国度间接统辖的“东北边防军”,即东北军。


九一八事情后,“东北军”起头了分化。西安事情后,东北军被进一步被分化,做为一个独立、同一的政治军事集团“东北军”很快崩溃了。可即使如斯,人们仍然习惯地称它为东北军。他们对峙了14 年抗战的汗青,在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一、东北易帜与东北军的降生1928年6月19日,张学良正式就任奉天代办署理军务督办,明白提出了罢兵言和的主张。“自今以后,仅当遵大元帅假日息争通电,停行一切军事动作,抱息事宁人之旨”。
7月1日,张学良颁发了《决无妨害同一》通电:“至国难所在,学良当以民意为归。盼当局诸公,以国度大计为前提”。
那是张学良以东北集团(奉系集团)代表的身份,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 *** 表白的政治立场,为内战停行和实现国内和平,供给了前提前提,也为“东北易帜”和奉系集团崩溃奠基了政治根底。
7月2日,经东三省省议会议决,选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。


现实上,在张学良颁发《决无妨害同一》通电前,南北两边就东北易帜问题,就已经起头联系。颠末近半年的会谈协商,末于在1928年12月29日实现“改旗易帜”。29日凌晨,光天化日旗“飘荡东北,万寡欢跃”,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宣告完毕,“奉系军阀”崩溃,“东北军”降生。


纵不雅北洋军阀,素质上是从封建专造政治到民主政治过渡期间的产品,他们的配合信条无外乎是“抢钱、抢粮、抢地皮”,底子无法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政治理念。
不外,为了战胜敌手,获得民间和言论上的撑持,他们也会喊一些政治标语。譬如张做霖就曾提出过“国度同一”、“自治”、“反赤”等主张,但并未成为奉系的指点思惟。东北易帜后,东北军颁布发表遵守“三民主义”,以“三民主义”做为指点思惟,有了比力明白的政治目的。
1928年12月29日,国民 *** 录用张学良等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,张学良为主任委员(旋改称主席);次年1月12日,张学良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,张做相、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。
现实上,自之一次曲奉战争后,东北就不断处于“自为自治”的形态,抵抗中央 *** 的号令和同一指导。虽然东北军与西北军、晋军等一样,属于处所戎行,与中央军有嫡派和非嫡派之分,但同属于“国度戎行”。但理论上,东北军由从命小我批示的步队,转而酿成了从命中央 *** 同一批示的“国度戎行”。
二、“九一八事情”与东北军的分化“九一八事情”发作后,因为国民 *** 推行的“不抵御”政策,招致了东北军的之一次分化。其时,东北军关外驻军人,非正规队伍(差人和公安队)70701人,为平定石友三兵变而调入关内的有两个集团军共13个旅合计10 余万人,关内和关外驻军,共有30余万人。


衔命撤向关内,是驻辽宁驻军保留实力的一种选择。蒋介石为制止“抵触”,命令“不成与之对抗”。不外,不抵御不等于等着挨打,张学良于9月22日发出指示:当敌向我施压时,“应即制止抵触暂向平安地带退避,以期保全”。
数据显示,驻辽宁的4个步卒旅和1个马队旅、1 个炮兵旅及辎重教诲队,有近5万余人先后撤入关内,省公安总队及各县的部门差人也撤入关内。那些退入关内者与原驻关内的戎行,总计约有18万人。


对峙当场抗战,是驻吉黑两省部门东北军的一种义举。东北军施行“暂向平安地带退避”的目标,是为了制止与日军抵触扩大,以那种退避来换取日军停行进攻。同时,也以那种行为“求全世界言论之判断,并希望公理之得伸”。
然而,东北军“为免去事务扩大起见,绝对抱不抵御主义”的政策,并没有换明天将来军停行扩大侵略。将士们悲忿填膺,莫可自行,不能不施以合理侵占稍抑镝锋的以捍卫祖国国土,以存华族人格”,驻吉黑的东北军在那种布景下奋起了抗战。


1931年11月初,马占山批示的江桥抗战,是最早有组织地抵御日军的行为,对对峙当场抗战的东北军产生严重影响。9月25日,吉林依兰镇守使兼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,一面向所辖各县发出通电痛斥熙洽卖国行为,一面呼吁军民连合起来,一致对敌,由他倡议构成的“吉林侵占军”达7万余人。
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公安局长黄显声,在日军进攻沈阳城时组织批示沈阳市差人署、局和差人大队及公循分队停止抵御,对峙两天不收后撤出沈阳。他批示差人系统退出沈阳后,在锦州重整全省警务系统力量,组建义勇军,与日伪军展开斗争。
保举阅读:汗青 | 白山黑水唱悲歌:东北抗联昔时到底有多灾?


东北军将士对峙当场抗战,是顶着违犯 *** “不抵御”的号令停止的,是面临日军和伪军配合进攻的场面下而举起义旗的,有的仍是从已投敌的长官手下举义起来抗敌的。
在东北义勇军抗战阶段,其次要将领均身世于东北军,东北军有大约20000人改变成为义勇军,对峙当场抗战。恰是他们的那种豪举,才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。


一部门东北军叛国投敌,酿成了供日军差遣的伪军。据1933年7月伪满洲国军体例序列,其伪军主官次要有伪满军政部长熙洽(原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顾问长)、奉天之之一军管区司令长官于芷山(原东边镇守使兼辽宁省防军之一旅旅长)等。别的,原国民 *** 军事参议院院长兼东北出格区行政长官张景惠,投敌后任伪临时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。


截至1932年3月底,伪满洲国戎行总数为85000人,此中有近80000人是由原东北军改编而成为的。叛国投敌的东北军,在日军的兵器供给下与抗日义勇军做战,给东北的抗日斗争带来极大的困难。
为什么东北军会分化?原因有以下几点:
1) *** *** 的不抵御政策
九一八事情发作前后, *** *** 推行的不抵御政策,让遭受敌军攻击的东北军处于非常被动的为难场面。
停止抵御,有违“军人从命号令”的本分;不停止抵御,有辱军人保家卫国的任务。在那种进退两难的场面下,才呈现了“入关、当场抵御、投降”等三种选择。


2)日军实行的军事冲击和政治诱降两手政策
1931年9月22日,关东军在《满蒙问题处理策案》中规定:“成立受我国撑持、以东四省及内蒙古为范畴、以宣统帝为领袖的中国政权,使之成为栖身于满蒙各类民族之乐土”,并确定了诱降的目的,选择熙洽、张海鹏、汤玉麟、于芷山、张景惠做为争取的对象,“(因为他们)过去就属于宣统皇帝方面的复辟派,并与该军有通信联络”。
在日本武力攻击和政治诱降与 *** *** 不抵御政策的影响下,呈现个别高级将领叛国投敌,也是不成制止的。


保举阅读:读书条记:“满洲国”的教科书,是若何给年轻一代人洗脑的?
3)过于依赖国联造裁和国际社会干涉
在“九一八事情”发作前, *** *** 当局和东北军高级将领就存有梦想。蒋介石认为,“只要提交国际联牛耳持正义,和平处理”,而不克不及停止抵御。“九一八”发作后,蒋介石更坚信“必能与我以充实之公允,乃合理之处理”,要求“全国戎行,对日军制止抵触”。


东北军上下为贯彻那一方针,死力制止与日军的正面抵触。为此,驻辽宁的东北军撤入关内。就连吉林和黑龙江对峙当场抗战的东北军,一起头也只与伪军交战,回避与日军的正面比武,马占山批示的江桥抗战打响后,“仍遵守北平电令”不与日军正面抵御。
在那一方针主导下,东北军从统帅、将领到兵士,都希望国联可以造裁或阻遏日军的侵略,以至还有一些人梦想呈现第二次“三国干预”而阻遏日军侵略。日军恰是操纵了中国军民不实在际的“梦想”,一路当者披靡,敏捷地占领了东三省全境。
保举阅读:读书条记: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“攘外必先安内”?
三、西安事情后,东北军进一步被分化与崩溃九一八事情后,东北军固然呈现严峻的分化,但进入关内的东北军仍有近20万人,在张学良的管辖下,仍是国内一收具有相当实力的劲旅。然而,西安事情后,那收劲旅进一步分化,并最末崩溃。崩溃后固然有东北军的称呼,但现实上是名不副实。
保举阅读:读书条记:策动“西安事情”后,张学良懊悔了吗?
为什么东北军会“崩溃”?次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1) 张学良被囚,使东北军失去了指导核心
东北军固然在政治属性上有了变革,但思惟根底却没有底子改动。张做霖身后,在东北军内部,都把张学良看成是东北军的象征。


除了带有封建意味等“张家全国”、“吃张家饭”的不雅念得以延续外,也有赖于张学良本人比力强的军事指导才气。在他执掌东北军政后,为实现易帜促成全国同一,枪杀杨、常二人树小我权势巨子,补救中原大战出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等等,都进一步强化了他小我在东北军中的超然地位。因而,如许一个集团,当它的领袖人物一旦不在,其分化是一定的。
张学良离陕前,曾给各师长手谕:“弟离陕之际,万一发作变乱,切请诸兄遵从虎臣、孝侯批示”。但杨虎城和于学忠却不克不及统帅、控造和批示东北军。


所以,当张学良被囚后,东北军集团现实上是处于群龙无首的形态,最末招致了“二二事务”的发作。
2)“二二事务”发作
“二二事务”的发作,是东北军内贫乏指导权势巨子的成果,促使东北军进一步分化。
在东北军高级将领中,王以哲、何柱国等是东北军中的核心人物,而他们“主和”的主张,却不克不及为少壮派所承受。1937年2月2日,以苗剑秋、孙铭九等报酬代表的少壮派军官,竟然策动政变,枪杀了以王以哲为代表的主和派——那即是“二二事务”的原因。


不外,虽然主和的王以哲被杀,但少壮派的主张仍然没有得以实现。即使应德田、苗剑秋、孙铭九等人分开了东北军,但由“和战”而形成的不合,在东北军内部仍然存在,进一步加剧了东北军的分化。那申明,无论是东北军内部的核心人物仍是张学良指定的权势巨子人物,都不克不及控造和批示东北军。
3) *** *** 的分化政策
西安事情后,蒋由张伴随回到南京,并根据“法令法式”囚禁了张学良,在那一布景下,整编东北军是一定的。
国民 *** 规定的整编原则是:
纠正过去东北军封建不雅念,使逐步酿成国度武力,能担负国防责任,以做恢复失地前锋为大旨;为赐顾帮衬事实之需要,先以军为单元,赋予较大之机能,一切人事、司理、教育诸大端曲隶中央,然后徐图整理改良,以合于国军之正轨;使东北军诸闲职人员有所依归,上下官兵心理安靖;灌注贯注各级军官之国度民族思惟,及从命中央拥护领袖之精神。在那四条内容中,重点是第四条,即从命中央和拥护领袖,才是整编的底子目的。


别的,东北军东调的相关工做,于1937年4 月下旬完成。马队军仍驻陕西咸阳,53军仍驻河北保定,57 军移驻河南周口、淮阳、太康一带,67军移驻安徽亳州、阜阳、涡阳一带,105师移驻河南南阳一带,51军先开到安徽蚌埠再移驻江苏淮阴一带。
将东北军别离漫衍在陕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五个省区,从驻地上使东北军失去了一个集团的整体威慑力。东调完成后,于5月初起头整编,并规定从7月1日起,按中央规定的“国难饷章”发给军饷。


至此,东北军做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,在组织上已经彻底分化了。以军、师、旅为单元的原东北军固然存在,但他们都曲属于中央 *** ,相互之间没有了统属关系。
四、对东北军的评价若何评价东北军?从政治的角度评价,可能更为得当。
1) 东北军是一个政治集团,但政治色彩不浓
张学良执掌东北军后,那一特点次要表示在对国共两党的关系上。东北易帜后,东北军整体参加了 *** 阵营,信奉三民主义。不外,那种参加不是崇奉使然,而是为了维护国度的和平同一。


因而,他们不只会和 *** 一路,高喊“反赤”,并承受“剿共”任务。除张学良本人积极施行“剿共”号令外,还不竭地向东北军及全社会强调“要无前提地拥护领袖”。那些都是出自于急于实现国内同一,以尽快收复东北失地的一种愿望。
不外,当张学良发现拥护领袖、积极“剿共”的道路,其实不能使他尽快实现收复东北失地的目的,以至会使国难愈加深重时,他放弃了拥蒋和“剿共”政策,实现了由拥蒋“剿共”到联共抗日的思惟改变。


一言概之,东北军逃求的只是国度民族的底子利益,是尽快实现全民族的抗战,以达收复东北失地之目标。
2) 国内现代化水平更高,却有着很浓的封建意识的戎行
在张做霖期间,东三省军工厂一度被日本人看成是“东方之一的军工厂”。到了张学良期间,戎行现代化的水平进一步进步,兵器配备均为国内更先进的,空军有飞机200余架,各类重兵器较为齐备。


然而,就是如许一收现代化的戎行,仍存有较为浓重的封建意识。张做霖逝世后,张学良的子继父位,就是那种“张家全国”的封建产品。也正因为如斯,张学良在东北军中才会处于无人替代的地位,当他被囚后,东北军才会呈现群龙无首的现象。
3) 做为处所戎行的东北军,履历了民国期间所有的大事务
在张做霖期间,那收戎行在1917年之一次入关,撑持段祺瑞 *** 的武力同一;1920年第二次入关,参与曲皖战争;1922年挑起之一次曲奉战争;1924年又挑起第二次曲奉战争。四次入关,都是为了扩张奉系的权力。尤其是第二次曲奉战争获胜后,奉系的权力曾蔓延到江浙一带。


在张学良期间,东北易帜促成南京国民 *** 的同一;武拆补救“中原大战”,制止了国度财产和人民生命财富更大的丧失;九一八施行不抵御政策,招致东北大好河山沦亡;西安事情完毕了长达10年的内战,促成全民族抗战场面的呈现。能够说,东北军参与的每一事务都事关大局, 影响中国社会的开展标的目的。
4) 东北军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,独一一收履历14年抗战的戎行
参军队抗战的角度讲,只要东北军具有“对峙14年抗战”的汗青。九一八事情后,东北军发作分化,当场抗战的东北军起首打响了抗日战争的之一枪。退向关内的东北军,先后组织了长城抗战和热河抗战,要比其他戎行提早了6年和4年。


东北军的孤军抗战,固然未能阻遏日军的抨击打击,但对构成全民族配合抗战的场面,具有重要的发动感化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,占有重要的汗青地位。
西安事情后,东北军别离散布在五个省区,他们受中央 *** 的调遣,或驰援上海,或转战大江南北,或会战徐州,或对峙在敌后抗战等,不断对峙到抗战成功。
总之,自九一八事情起,到抗日战争成功,东北军对峙14年抗战的汗青,在抗日战争史上,是并世无双的。
东北军的降生和开展,以及它的分化和最的后崩溃,充实印证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,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兴衰的一定轨迹。它警示着今天的我们,只要成立一收由党和国度同一指导、同一批示的强大的人民戎行,才是国度长治久安的基石,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底子保障。
留言评论